“滿眼游絲兼落絮,紅杏開時,一霎清明雨?!?/span>
清明時節的雨,
從那略微褪色的瓦片上淌過,
落于那古屋高翹的飛檐之上。
清明,又叫三月節:
慎終追遠,懷念故人,
這是一個沉重的節日;
萬物吐新,踏青遠足,
這是一個輕盈的節日。
為寄托哀思,也為懷揣希望,
我校開展了一系列有關活動。
微風輕拂,楊柳隨風搖曳,如絲如縷的柔條在夕陽的映照中輕盈飛舞,搖碎了天邊的殘云。青團,俗稱清明粿,是通過采集田間的“鼠麴草”或艾草清洗搗爛擠壓取汁,同晾干的水磨糯米粉、大米粉拌勻揉和成皮,然后包餡制作的米粉類軟式點心。青團飄香,青綠色賦予清明團春天的綠意,小小的點心清香爽口,甜而不膩,獨具風味。清明未至,“已起心動念,念念青團矣”。明前,我校美食社通過主題活動,帶領社員們共同制作青團,體會勞動的樂趣,體驗清明節的傳統風俗。
制青團 傳民俗
“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”時光荏苒,故人已去,隨風散兮。2022,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,清明將至,然則疫情反復,省署開展“2022?奮進?網上祭英烈”活動,組織烈士陵園提供“代祭掃”服務,用心用情用力為紀念緬懷英烈提供便利。同學們于清明節積極參與網上“云祭掃”活動,共同祭奠英烈。不忘先祖、不負先烈,綿延不息的緬懷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永存。通過參與“云祭掃”活動,同學們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崇高的愛國精神,深刻理解了崇尚向善、孝親感恩等美德品質,并將此化為了激勵前行的力量。
春雨蒙朧,灰瓦紅墻,長亭下,仿佛一呼一吸都溢著清明的氣韻。手握羊毫大筆,蘸飽濃墨,肆意揮舞,時快,時慢,力透紙背。黑與白,墨與紙,在方寸之間,躍動著美。霎時,墨香化開,飽含著同學們的哀思,夾雜在清明時節的雨中,溢滿校園。
花開花落,云卷云舒,歲月沉淀文明的精華,生而溯源,葉落歸根。清明,是責任,是感恩;是哀思,是心靜;是傳承,是教育;是思接千載,是鑒往知來。清明,更是一種精神。通過本次活動的順利開展,十中學子更好的體會到了清明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。惟愿走在世紀之初的十中學子,以文化鑄魂,在新時代發展的漫漫長路上,憑自信逐夢,讓中華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。
本期攝影:傳媒社 林煒冰/學生會 林瑞鴻
本期審稿:黃緒學